申博管理网7月16日電 (記者 東尼)台灣競爭力論壇15日公佈一項民調結果,47%島內民衆支持台灣領導人馬英九在任內(2016年5月19日前)跟大陸領導人習近平會面。相關學者則認為,雙方以各自“黨”的身份出席,較可能促成“習馬會”。
不過,同日舉行的“2013第三季台灣民眾國族認同”研討會上,多位學者都認為“時機尚未成熟”。
當事人馬英九10日也向媒體提及此事,表示兩岸關係持續向前發展,如果得到(台灣)民眾支持,他不完全排除(在任期內)與習近平會面的可能性,但強調兩岸領導人見面需要創造一些條件,坦言“這沒辦法很快”,認為不能急就章。
台灣競爭力論壇15日假座台灣立法機構舉行研討會,由論壇執行長謝明輝主持,引言人為台灣文史工作者徐宗懋,與會者包括台灣戰略研究學會理事長王崑義、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張國城、《祖國文摘》發行人戚嘉林等人。
會上公佈的民意調查顯示,近47%民眾支持馬英九跟習近平會面,反對者有34%;至於兩人會面的身份,39%認為應以“中華民國總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名義互稱,23%可接受“台灣地區領導人”和“大陸地區領導人”身分,16%認為可用“先生”互稱。
不過,與會學者則對兩岸領導人短期內會面不表樂觀,王崑義說,“馬習會”在2016年前不太可能出現,除非馬英九用國民黨主席身分,習近平用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身分。他同時指出,對習近平來說,還有很多其他政務要做,相較之下,台灣問題顯得“比較沒有急迫性”。
“這也是對兩岸和平的期待!”文史家徐宗懋則坦言,他個人期待“馬習會”,但指出目前雙方面對“我是誰”的身份問題,仍未找到讓雙方滿意的一個答案,“是黨主席還是“國家元首”,這問題非常不容易處理”。
對於台灣有聲音將“馬習會”跟已故前南韓總統金大中和已故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會面相提並論,張國城教授指出“情況不一樣”。他指出,當時兩韓會面有基礎條件存在,包括當時兩韓都加入聯合國,當時雙方發表共同宣言等,反觀“馬習會”是否能發表共同宣言,在沒有共識前,也只是禮貌性地碰面。他強調,兩韓會面後,還發生砲轟延平島事件,証明雙方領導人會面後,未必可消滅雙方政治上的分歧。
《祖國文摘》發行人戚嘉林是與會嘉賓中最為樂觀的一位,認為若真的有“馬習會”,技術上、名義上、時機、地點等問題都是能克服的。他說,馬英九應該積極的推動“馬習會”的發生,因為對馬英九來說,執政八年的最大成績就是兩岸關係突飛猛進,馬若能在任內完成“馬習會”,就會留名青史。
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在結語中也說,馬英九若沒有在2014年的APEC會議上成功和習近平會面,就會讓台灣錯失戰略機遇期。(申博管理网www.97msc.com) |